(有分枝的鹿角)
觡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觡的小篆写法)
2、觜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zī。这是“觜”字的本义读音,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觜,鸱舊头上角觜也。一曰觜觿也。从角此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之一是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。本义之二是觜觿(xī)。
(猫头鹰头上的毛角)
我们在学习“萑”(见717课)字时,提到过这个鸱属头上的“毛角”,段玉裁《说文解字》:“角觜,‘萑’下云‘毛角’是也。毛角,头上毛有似角者也。”就是猫头鹰之类的鸱属鸟类头上长的两只“毛角”,形似耳朵,实际上它不是耳朵,而是“羽簇”,作用很多,既可以让猫头鹰更有利于隐藏自己(打乱了它头部的圆过于规整的圆形),又可以借助它更有利于定位猎物,还能借以表达不同的情绪(如发怒)。
由于这个毛角,像其他动物头上长的“角”,所以被称为“毛角”。
本义之二是“觜觿”,即二十八宿之一。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六宿。有星三颗,如图:
(二十八宿中的觜宿)
王筠《说文释例》:“盖谓经星之觜,又名觜觿也。”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参为白虎……小三星隅置,曰觜觿,为虎首。”《礼记·月令》:“仲秋之月,日在角,昏牵牛中,旦觜觿中。”
本义之外,觜还指角尖端。《六书故·动物二》:“觜,角锐耑也。”典籍未见用例。
(二)zuǐ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即所谓的“遵为切”。实际上,这是大徐本的讹误。此音并非本义读音,读音(一)方为本义读音。
这个读音出自《广韵》,即委切。用法如下:
(1)鸟嘴。《广韵·纸韵》:“觜,喙也。”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·角部》:“觜犹【上此下朿】、锐词也。毛角锐。凡羽族之咮锐。故鸟咮曰觜。”也就是说,因为鸟嘴像毛角,因此,觜也用作鸟嘴。
宋王谠《唐玉林·补遗一》:“啄木觜距长,凤凰毛羽短。”
(啄木鸟的长嘴)
(2)人嘴。《六书故·动物二》:“觜,按喙亦谓觜。”《南齐书·刘休传》:“覆背腾其喉脣,武人厉其觜吻。”
故此,现代汉语所说的“嘴”,来源于“觜”,《说文解字》无“嘴”,因此,在用到“嘴”的小篆时,可以篆作“觜”。当然,也有人篆作“嘴”的,如果不是严谨的学术场合,是都可以的。
(3)形状像嘴的东西。《齐民要术·种红花蓝花栀子》:“以绵幂鐺觜瓶口,泻著瓶中。”《元史·舆服志》:“水瓶,制如汤瓶,有盖、有提、有觜。”这是指的瓶嘴。
(瓶子和瓶嘴)
(4)啄。杜甫《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》:“无声细下飞碎雪,有骨已剁觜春葱。”仇兆鳌注引《杜臆》:“觜春葱,啄鲙如葱之脆。觜音追,啄也。”
也指齜,露(牙)。《西游记》第八十五回:“碓嘴初长三尺零,獠牙觜出赛银钉。”
觜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觜的小篆写法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