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军兵变杀死杨国忠,打的旗号乃是“杨国忠与胡人谋反”,那么为何还要杀死杨贵妃呢?原因其实很简单,问题的关键就在杨国忠,杨国忠任职期间专权误国、败坏朝纲,再加上与安禄山之间矛盾极深,可以说与“安史之乱”的爆发密切相关。
此外,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等人之间的矛盾同样极为严重,早在开元十六年(738年),太子李瑛被废杀之后,宰相李林甫曾极力推荐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储君,之后虽然李亨被立为太子,但李林甫和李亨之间的矛盾却就此爆发,双方明争暗斗不断,而当时的杨国忠便是李林甫的忠实党羽,积极参与陷害太子李亨的活动。
如此情形下,利用士兵积怨诛杀杨国忠自然便在情理之中,而杨国忠之所以能够受到重用,则源于杨贵妃的受宠。因此,作为发动兵变的两位主要人物,太子李亨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,不论为了彻底铲除杨氏集团,还是为了将来自保,杀死杨国忠之后,都必须趁机逼死杨贵妃。
史料之中的蹊跷记载,杨贵妃是否身死成谜
关于杨贵妃是否死于马嵬驿,作为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说,只能从各种史料之中寻找蛛丝马迹,而各种史料之中毫无疑问以正史最为可信,但在杨贵妃是否身死这件事上,恰恰是正史出了问题。
关于杨贵妃被赐死马嵬驿,各种史料均有记载,例如《旧唐书·杨贵妃传》有载“遂缢死(杨贵妃)于佛室”,《新唐书》则记载“缢路祠下,裹尸以紫茵”,《资治通鉴》更是明确记载是高力士奉命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,唐代李肇的《唐国史补》则记载说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梨树下,陈鸿的《长恨歌传》、陈寅恪的《元白诗笺证稿》和《杨太真外传》同样对此有所记载。由此可见,对于唐玄宗下令赐死杨贵妃,各种史料可以说是众口一词。
按理来说,既然唐玄宗已经下令赐死杨贵妃,又是在大量禁军的眼皮子底下,杨贵妃应该是难逃一死的,可偏偏之后的记载就出现了问题。按照《旧唐书》的记载,当唐玄宗李隆基重返长安后,曾派人将杨贵妃改葬,然而负责改葬之人却回报说,杨贵妃的遗体不见了,只找到了其生前佩戴的香囊。《旧唐书》对此有载“肌肤已坏,而香囊犹在”,《新唐书》更是只记载了“香囊犹在”。
从马嵬驿兵变再到唐玄宗重返长安,前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,就算之前下葬仓促,尸体也不太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腐烂到尸骨无存的情形。那么,便只剩下了一种合理解释,即当时的杨贵妃并未死。
众目睽睽之下,杨贵妃是如何逃出生天的?
如果说杨贵妃并未死在马嵬驿,那么她是如何逃出生天的呢?毕竟面对群情汹汹的禁军将士,在众目睽睽之下,想要瞒天过海似乎并不容易。
关于杨贵妃逃出生天,目前有两种较为靠谱的猜测,一是“暗度陈仓”,即负责处死杨贵妃的人并未将其彻底缢死,而是通过精准的控制,亦或是用药物等手段,使其暂时昏厥休克或进入假死状态。二是“金蝉脱壳”,即被缢杀者并不是杨贵妃本人,而是一个身材、容貌相似的宫女,被杀死后再换上杨贵妃的服饰。
虽说杨玉环已经被唐玄宗下令赐死,但她怎么说也是位贵妃,就算太子李亨即使想要查看“尸体”,也不可能上前仔细查看,远远看上一眼已经很是难得了。既然无法仔细查看尸体,那么自然也就留下了动手脚的机会。
更为重要的一点是,太子李亨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,对于杨贵妃是否真的死了,其实也没有必要追究到底。毕竟在唐玄宗下令赐死杨玉环的那一刻,杨贵妃便已经“死了”,就算肉体上还活着,但也已经无法再对他们构成威胁,目的已经达到,他们自然也就犯不上再为此去触怒皇帝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